1.2 动词原形、词根、词干、变位法

动词原形

熟练的拉丁语使用者可以从动词原形中获取动词的全部语法信息,包括词根、词干、变位法等。学完这节课,读者也能做到这一点。

英语动词的原形

词典的任务是列出一个词的原形。

说到英语的动词原形,读者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大部分英语动词只需要1个原形,例如 call 这个英语动词,在词典中只会有 see 这一个形式,但根据这个形式,读者可以自主写出以下变体:

  • to call, calls, calling, called

由此可见,英语的动词也有一些词形变化,但一般情况下,所有变化都可以通过规则直接写出来,并不需要词典帮我们列出。

有时候某个动词的词形变化会比较复杂,那么词典就会给我们更多形式,这些形式都是动词原形,于是这些动词会有多个原形,例如:

  • see, saw, seen

单从原形 see,我们固然可以自主写出 sees 和 to see 这样的形式,但 saw 是一般读者无法从 see 这个形式中直接得到的,seen 也不行,所以必须把这两个形式额外列出来,免得读者按照普通动词的规则变形,得到错误的形式。

在英语中,这两个偶尔需要特别列出的形式分别是过去时 (past tense) 和过去分词 (past participle),有此需求的动词还有很多,例如:

  • do, did, done
  • read, read, read
  • drive, drove, driven

有时候我们把这些需要1个以上原形的动词称为“不规则动词”。但如果深入了解英语语法,就会发现大部分“不规则形式”只不过保留了更古老的语法规则。我们对语法规则了解得越多,眼中的不规则形式就越少,于是我们理解得越多,需要记忆的就越少。

既然英语动词有时可以有多个原形这件事,我们已经习以为常,那么拉丁语每个动词都有多个原形这件事,也算不上太奇怪了。

拉丁语动词的原形

典型的拉丁语动词应该有4个原形,例如:

  • vocō, vocāre, vocāvī, vocātus (call)

这4个原形分别是:

  1. 第一人称单数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 (1st sg pres ind act);
  2. 现在主动不定式 (pres act inf);
  3. 第一人称单数完成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 (1st sg perf ind act);
  4. 完成被动分词 (perf pass part);

读者看到这里应该已经感到为难,这似乎完全是折磨人,但请相信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你们会对这些语法术语了如指掌,以至于可以用这些术语折磨别人。

目前读者不需要记住上面这些术语,让我们用一种更直接的方式理解这4个原形。例如 vocō (call) 这个词,它的4个原形分别是:

  • I call, to call, I called, having been called

这样有没有感觉好一些?通常每个拉丁语动词会有近400个可能形式,它的4个原形,就是在所有可能形式中,挑出4个固定的、最有代表性的形式;通常只要按照语法规则,就能从4个原形中得到其他所有几百种形式:这就是选择它们作为原形的理由。

至于为什么要4个(看起来有点多),是因为这4个原形之间虽然有关联,但即便按照规则,也不能保证互相推导。

在本节中,我们会看到:

  • 大部分时候第2原形是最有用的;
  • 某些动词类型必须通过第1原形判断,否则无法确定具体归属。

在下一节中,我们会看到:

  • 从第2原形推导第3原形,共有5+1种可用规则,还包含一些可能的音变,用哪一种规则,音变的结果又具体如何,都要通过词典确定;
  • 从第2原形推导第4原形,规则虽然唯一,但可能发生一些音变,某些音变不容易预测,要通过词典确定。

因此,在记忆拉丁语动词原形时,有两种思路:

  • 把4个原形全部背下来,按照规则直接推导出其他数百种形式;
  • 记住第2原形,按照规则推导出其他原形,通过词典确认后,再推导出其他数百种形式。

前一种方法只要记忆词汇就可以,很多拉丁语教材是这么要求的,后一种方法则需要对词汇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选择后一种,因为前一种方法会把记忆负担扩大好几倍,而且学到的东西更少,而后一种方法在未来应对越来越多的词汇时很管用,还能增加读者对构词法的理解。

但无论如何,动词的4个原形都是需要参考的,学生能力强了以后可以少背,但词典不写出所有原形,就是不负责任的。

我们现在已经正式开始学习拉丁语语法,读者应该已经瞥见拉丁语语法规则的一角。请记住这一点:语法是对一门语言最简单的描述,只要发现了更简单的方式描述这门语言,我们会立刻更新语法。因此,现有的拉丁语语法就是对拉丁语最简单的描述;这动词的4个原形,已经“少得不能再少了”。

现在,请观察以下拉丁语动词的原形,并且习惯拉丁语动词在词典中的形式:

  • amō, amāre, amāvī, amātus (love)
  • videō, vidēre, vīdī, visus (see)
  • scrībō, scrībere, scrīpsī, scrīptus (write)
  • capiō, capere, cēpī, captus (capture)
  • audiō, audīre, audīvī, audītus (hear)

细心的读者应该已经注意到,每个动词的4个原形之间相关性不低。在学完本节和下一节内容后,读者就可以理解这些相关性背后的规律。

另外,并不是每一个拉丁语动词都会有4个原形:有些时候动词类型特殊,会让它的原形减少,或者某些原形并不表示上面说的对应英文意思。这些情况出现得不多,我们见到了之后再讨论,现在只说最典型的动词。

动词原形练习

现在,请读者找一张白纸,我们来做一个练习。

刚才我们已经看到,动词的每个原形都表示这个动词的特定形式,例如:

  • vocō, vocāre, vocāvī, vocātus (call)
  • I call, to call, I called, having been called

以上例子的两行分别是拉丁语和英语,它们在语法上是对应的,也就是说:

  • vocō = I call
  • vocāre = to call
  • vocāvī = I called
  • vocātus = having been called

那么,请读者写出以下动词原形对应的英语形式,它们都是普通动词,不是特殊情况:

  • amō, amāre, amāvī, amātus (love)
  • videō, vidēre, vīdī, visus (see)
  • scrībō, scrībere, scrīpsī, scrīptus (write)
  • capiō, capere, cēpī, captus (capture)
  • audiō, audīre, audīvī, audītus (hear)

接下来我们还会有许多这样的练习。理解语法规则的标志是能亲自动手操作,用语法规则分析并翻译拉丁语词句。

对于自学的学生,请参考以下答案:

  • I love, to love, I loved, having been loved
  • I see, to see, I saw, having been seen
  • I write, to write, I wrote, having been written
  • I capture, to capture, I captured, having been captured
  • I hear, to hear, I heard, having been heard

请注意在写出对应英语形式时,答案中的 “I” 是不可省略的,因为它们对应第一人称单数(我)的语法形式,在翻译中必须体现。请从现在就开始培养在语法方面强迫症一样的精益求精,这在以后会很有用。

词根

现在读者已经熟悉了拉丁语动词的4个原形,我们开始分析这些原形的结构。

前面提到,动词的4个原形中,第2原形是最管用的,我们的分析就从第2原形开始。以后读者也会发现,名词的2个原形中,第2原形也是最管用的,这个习惯请一直保持,不要看到第1原形就作出判断,因为第2原形通常会表达更多信息。

现在我们观察以下几个动词的第2原形:

  • amō, amāre, amāvī, amātus (love)
  • videō, vidēre, vīdī, visus (see)
  • scrībō, scrībere, scrīpsī, scrīptus (write)
  • capiō, capere, cēpī, captus (capture)
  • audiō, audīre, audīvī, audītus (hear)

读者会注意到,所有第2原形都是 -re 结尾的,并且 -re 结尾前面都是一个元音,我们把这个固定的 -re 结尾分离出来,再分离出 -re 前面的元音,如下:

  • am-ā-re
  • vid-ē-re
  • scrīb-e-re
  • cap-e-re
  • aud-ī-re

既然某个东西是大家都有的,那么它就并不属于这个词本身,而是某个共同的语法结构,我们可以把这个结构去除,以后再考虑它,这样会得到这个词表示意思的部分,对于刚才那些词来说,就是:

  • am
  • vid
  • scrīb
  • cap
  • aud

以上这些部分,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它们就是词根,分别表示以下含义:

  • am (love)
  • vid (see)
  • scrib (write)
  • cap (capture)
  • aud (hear)

读者可以对照前面列举这些词时,4个原形后面括号里的英文含义,会发现它们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整个词只有词根是表达具体意思的,其他部分表示的都是语法;而且不同的词会共用同一套语法成分(例如 -re 词尾),这些语法成分并不表示具体意思。

那么分离词根时剔除的 -re 词尾,它究竟表达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它就是 to do 的标志,用这个词的意思替换 to do 中的 do,就得到带有 -re 词尾的词表达的意思,例如:

  • amāre: to love
  • vidēre: to see
  • scrībere: to write
  • capere: to capture
  • audīre: to hear

至于分离词根时剔除的 -re 词尾前面的元音,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讨论。

对比英语“背单词”这个动作,在英语中相当于记住这个词的意思,而在拉丁语中,单词表示具体意思的部分只有词根,背单词就是背词根,至于词汇中表示语法的那部分,则还需要通过语法学习,才能知道它们究竟起到什么作用。

练习:获取词根

刚才说到词根是表示语法的部分,并且词根从动词的第2原形去掉 -re 词尾,再去掉 -re 前面的元音,就可以获得。现在我们再做几个练习,以便熟悉这个动作。请提取以下动词的词根:

  • pugnō, pugnāre, pugnāvī, pugnātus (fight)
  • habeō, habēre, habuī, habitus (have)
  • agō, agere, ēgī, actus (lead)
  • faciō, facere, fēcī, factus (make)
  • veniō, venīre, vēnī, ventus (come)

参考答案:

  • pugn, hab, ag, fac, ven

拆分动词、获取词根,这是分析动词的第一步,请读者一定在心里明白:拉丁语的动词并不是像英语动词那样,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只要记住意思就行;拉丁语每个动词都是各种构词元素叠加的结果,词根只占一部分,甚至很多时候不是体量最大的那部分。

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这个动词还原成它的构词元素,找到词根,并且结合它的语法部分,才能完整地翻译这个词。

词干

在大部分拉丁语课本中,会提到一个重要概念:词干 (stem)。所有词干都是在词根基础上添加某些固定成分获得的。提取词根和提取词干的动作是类似的,都是从词的原形中去除某些公共语法部分,得到专属于这个词的成分。

那么为什么在获取词根之后,还需要获取词干呢?这是因为在分析动词时,提取词干会比提取词根稍微容易一些,而且词干的使用更偏重应用,所以面向初学者的课本有时就省略了对词根的分析,只讨论词干。但我认为读者应该同时了解词根和词干,并且知道二者的关系。

前面我们已经练习过获取词根,接下来我详细讲解如何获取动词的词干。

请再看一遍动词的4个原形,例如:

  • vocō, vocāre, vocāvī, vocātus (call)

读者现在应该已经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个动词的词根 voc,并且能说出词根来自第2原形 vocāre,获取词根的过程是去掉词尾 -re,并且去掉 -re 前面的那个元音 ā。

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拆分后3个原形:

  • vocō, vocā-re, vocāv-ī, vocāt-us

请注意,我们在第2、第3、第4原形中间各自画了一条分割线,把它们都分为2个部分,规则是:

  • 去掉第2原形的词尾 -re
  • 去掉第3原形的词尾 -ī
  • 去掉第4原形的词尾 -us

于是,我们得到了以下3个形式:

  • vocā-, vocāv-, vocāt-

它们来自动词4个原形的后3个,分别称为:

  • vocā-:现在词干 (present stem);
  • vocāv-:完成主动词干 (perfect active stem);
  • vocāt-:完成被动词干,或者分词词干 (participle stem)。

这3个词干看起来非常类似,因为它们全都是从词根 voc 扩充得来的,并且扩充的规则也是比较明确的,我们会在后面逐一介绍。

另外,动词的4个原形之中,后3个原形的使命也很明确了:它们的作用就是提供这个动词的3个词干。

至于获取词干时去除的 -re, -ī, -us 词尾,它们对于原形来说其实没什么用,只不过词干几乎不会作为一个真正的词出现,而词典又只能写出真实存在的词,所以不得不连带着词尾一起写出来罢了。

练习:获取词干

以下是我们之前练习获取词根的词汇,现在,请读者继续操作,获取它们各自的3个词干,并且说出得到的都是什么词干:

  • pugnō, pugnāre, pugnāvī, pugnātus (fight)
  • habeō, habēre, habuī, habitus (have)
  • agō, agere, ēgī, actus (lead)
  • faciō, facere, fēcī, factus (make)
  • veniō, venīre, vēnī, ventus (come)

参考答案:

  • 现在词干 pugnā-;完成主动词干 pugnāv-;完成被动词干 pugnāt-
  • 现在词干 habē-;完成主动词干 habu-;完成被动词干 habit-
  • 现在词干 age-; 完成主动词干 ēg-;完成被动词干 act-
  • 现在词干 face-; 完成主动词干 fēc-;完成被动词干 fact-
  • 现在词干 venī-; 完成主动词干 vēn-;完成被动词干 vent-

词干的名称依次是:现在词干,完成主动词干,完成被动词干/分词词干。

现在读者应该已经习惯了拆分动词原形,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分。这个拆分动词的动作将来会扩展到动词的每一个形式:只要是个动词,就应该动手拆分。在拉丁语学习者眼中,不应该有完整的动词。

这也就应验了前言部分的许诺:在拉丁语中,拼写不是密码,而是有效的构词元素。现在我们就是语言屠夫,正在亲手分割动词,获得这些元素。

词干元音和变位法

在获取了动词的3个词干后,我们的注意力仍然要放在从第2原形获取的词干上,这个词干被称为现在词干,它是词根通过最直接的方式构成的。

请回忆我们获取词根和现在词干的方式:

  • 词根来自动词第2原形去除词尾 -re,再去除 -re 前面的元音;
  • 现在词干来自动词第2原形去除词尾 -re。

很明显,词根和现在词干的区别仅仅在于是否去除第2原形词尾 -re 前面的元音,如果把这个元音去除,那么获得的就是词根,如果留着这个元音、只去除词尾 -re,那么获得的就是现在词干。换句话说,现在词干就是在词根后面加上 -re 前面的那个元音,例如:

  • vocō, voc-ā-re, vocāvī, vocātus

请看上面这个词的第2原形,voc 是词根,vocā- 就是词干,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包含现在词干末尾的元音 ā,如果包含了,就是现在词干,如果没有包含,就是词根。

这个重要的元音称为词干元音 (stem vowel),也有一些拉丁语教师把它称为“间隔元音”或者“连接元音”。无论是“间隔”还是“连接”,描述的都是它们的功能:以后我们会看到,词尾是可变的,也就是说 -re 可以被替换成其他东西,表示其他语法性质,而词根是不变的;在可变部分和不变部分之间,这个间隔元音就像词的“关节”,它需要承接可变部分的变化,又要保证不变部分的稳定。

现在,我们来详细讨论词干元音的类型,请读者观察以下动词:

  • pugnō, pugnāre, pugnāvī, pugnātus (fight)
  • habeō, habēre, habuī, habitus (have)
  • agō, agere, ēgī, actus (lead)
  • faciō, facere, fēcī, factus (make)
  • veniō, venīre, vēnī, ventus (come)

我们现在把词干元音分离出来,于是就有:

  • pugn-ā-re
  • hab-ē-re
  • ag-e-re
  • fac-e-re
  • ven-ī-re

读者会注意到,上面分离出的词干元音一共有4种类型,分别是:

  • ā
  • ē
  • e
  • ī

以上是词干元音的全部类型。我们根据词干元音,把现在词干依次分类为:

  • ā: 第一变位法(1st conjugation)
  • ē: 第二变位法(2nd conjugation)
  • e: 第三变位法(3rd conjugation)
  • ī: 第四变位法 (4th conjugation)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序号并没有什么特别含义,无非是在罗马人常用的字母表中,这几个字母的排序分别是 a, e, i,并且直觉上长元音 ē在前、短元音 e 在后,于是就有了 ā, ē, e, ī 这样的序列。

因为词干元音是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连接点,在可变部分变化时,词干元音的类型会影响最终结果,所以根据词干元音类型划分的“变位法 (conjugation)”经常用来给整个动词划分类型:

  • 1st conj: pugnō, pugnāre, pugnāvī, pugnātus
  • 2nd conj: habeō, habēre, habuī, habitus
  • 3rd conj: agō, agere, ēgī, actus
  • 4th conj: veniō, venīre, vēnī, ventus

现在,请读者再观察一下词干元音的全部类型:

  • ā: 第一变位法(1st conjugation)
  • ē: 第二变位法(2nd conjugation)
  • e: 第三变位法(3rd conjugation)
  • ī: 第四变位法 (4th conjugation)

读者应该发现了,第一、第二、第四变位法的词干元音是长元音,第三变位法的词干元音是短元音,这里隐藏着词干元音的历史来源。

实际上最原始的词干元音就是短元音 e,另外3个长元音 ā, ē, ī 作为词干元音,都是从短元音 e 发展来的,通常是原始的短元音 e 碰上词根末尾的某个结构,二者融合拉长了。融合之前的结构在拉丁语中再也不会出现,所以为了学习拉丁语,读者只要记得词干元音 ā, ē, e, ī 就行了,未来如果要研究印欧语言学,那么融合之前的结构就会是重点。

原始的短元音 e 作为词干元音,也被称作 thematic vowel,这个概念在中文学界并没有公认的译名,有时它被翻译成“主题元音”。Thematic vowel 是一个重要发明,如果没有它,词根的结尾处通常是辅音,词尾也是辅音开头,直接结合时,两个辅音接触,会发生音变,而有了它,不仅词根的独立性保留了、词尾更清晰,还因为多加了一个元音,整个词变得更响亮。在一些其他地方,我们也会看到 thematic vowel 的身影,例如:

  • geography, paleolithic, biology

如果读者熟知构词法,就会发现它们都是由2个词根构成的,例如:

  • geo-graphy, paleo-lithic, bio-logy

在前1个组成部分的结尾都有一个 o,这就是 thematic vowel。不过因为这些例子都是古希腊语,这个 o 是古希腊语的 thematic vowel。

第三变位法因为直接使用 thematic vowel 作为词干元音,并没有和词根末尾结构融合变成长元音,所以一般认为它是最古老的变位法,而第一、第二、第四变位法则是更晚出现的。所有拥有词干元音的动词,都被称作 thematic verb,也就是包含了 thematic vowel 的动词,只不过第三变位法是直接用了 thematic vowel,而第一、第二、第四变位法的 thematic vowel 则被藏到了长元音 ā, ē, ī 里面。

有时候我们会混用 thematic vowel 和词干元音这两个概念,在不涉及印欧语言学的情况下,并不会带来什么混淆,毕竟融合前的东西再也不会出现,读者只会看到 ā, ē, e, ī 这4个词干元音。

比第三变位法更原始的动词,就没有 thematic vowel 了,它们被称作 athematic verb,“athematic”的前缀 a- 是古希腊语前缀,表示否定,于是“athematic verb”也就是“没有 thematic vowel 的动词”。

按理说 thematic verb 的 thematic vowel 也是在演变中产生的,为什么只有少量词没有出现 thematic vowel 呢?

这是因为它们都是特别常用的词,比如我们后面会详细讨论的 be 动词;这些常用词在语法系统整体演进时,会像河流中的礁石一样倾向于保持稳定,不随着水流变化,因而保持上一个时代的特征。读者可以观察英语常用动词,它们也经常因为这个原因,被称作“不规则动词”,实际上大部分“不规则”只不过是上一个时代的规则而已。

Athematic verb 因为没有 thematic vowel 分隔词根和词尾,在词根和词尾直接接触时,接触位置会发生音变,这种音变描述起来比较麻烦,因此也经常被称作不规则动词,很多教材要求学生强行记忆。好消息是,我们之后遇到它们时,会详细讨论音变规律,不会让读者硬记的。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读者可能也注意到了,刚才我们第一次讨论变位法时,举了5个词作例子,实际上最终变位法只有4个,我们再看一遍这些例子:

  • pugnō, pugnāre, pugnāvī, pugnātus (fight)
  • habeō, habēre, habuī, habitus (have)
  • agō, agere, ēgī, actus (lead)
  • faciō, facere, fēcī, factus (make)
  • veniō, venīre, vēnī, ventus (come)

读者应该已经可以通过第2原形的词干元音看出每个词对应的变位法了,但是其中以下两个例子似乎是重复的:

  • agō, agere, ēgī, actus (lead)
  • faciō, facere, fēcī, factus (make)

这两个例子的词干元音都是短元音 e,所以都属于第3变位法,那么为什么同一个变位法要举两个例子呢?因为实际上它们有细微区别,我们稍后就会详细讨论。

最后,请读者注意这个问题:变位法是仅仅由词干元音决定的,词干元音是第2原形中,词根与 -re 词尾之间的那个元音,也就是现在词干末尾的元音。那么,既然词干元音只出现在现在词干末尾,只在那里与词尾接触,它在完成主动词干、完成被动词干中,并不与词尾接触,在这些词干中,有些甚至不包括词干元音。那么,词干元音在现在词干之外,究竟起什么作用呢?

答案是没有实际作用。在第3和第4原形中,词干元音要不然不存在,要不然已经被其他东西挡住、不会碰到词尾,因此词干元音、变位法这两个概念,对于从第3、第4原形中分离出的完成主动词干、完成被动词干,是没有用处的。

总结起来,词干元音放在词根后面,二者组合就形成了现在词干,它是现在词干的组成元素,也是变位法的判断依据;在以后用到完成主动词干、完成被动词干的时候,不需要考虑词干元音,也不需要考虑变位法。

练习:找到词干元音

现在,请读者观察以下动词,把第2原形拆分成3个部分,找到词根和词干元音,写出现在词干,并判断现在词干属于哪个变位法:

  • ligō, ligāre, ligāvī, ligātus (bind)
  • pateō, patēre, patuī, — (be open)
  • cadō, cadere, cecidī, cāsus (fall)
  • sentiō, sentīre, sēnsī, sēnsus (feel)

参考答案:

  • lig-ā-re,词根 lig,词干元音 ā,现在词干 ligā-,第一变位法;
  • pat-ē-re,词根 pat,词干元音 ē,现在词干 patē-,第二变位法;
  • cad-e-re,词根 cad,词干元音 e,现在词干 cade-,第三变位法;
  • sent-ī-re,词根 sent,词干元音 ī,现在词干 sentī-,第四变位法。

在分离词根、词干、词干元音,并且判断变位法的过程中,我们对动词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这也在帮助我们正视拉丁语动词,毕竟动词的原形有4个,看起来和英语不太一样,全部列出来颇为冗杂。但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就能发现其中规律,不会再觉得无从下手了。

动词第1原形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根据动词原形,研究了动词的许多性质,包括词根、词干、词干元音、变位法。读者会注意到,动词的4个原形中,后3个已经被我们研究了个遍,特别是第2原形,我们已经把它完全拆解,再没有什么秘密。在这个过程中,动词的第1原形被冷落了,似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实际上,动词的第1原形确实用处不那么大,但它至少有2个不可替代的作用:第1个作用,是在不标注长音符号的时候,判断变位法;第2个作用,是判断第三变位法的一个特殊类型。现在我们逐一学习。

请读者观察以下形式:

  • ligō, ligāre, ligāvī, ligātus (bind)
  • pateō, patēre, patuī, — (be open)
  • cadō, cadere, cecidī, cāsus (fall)
  • sentiō, sentīre, sēnsī, sēnsus (feel)

这是我们已经完成的练习,相信读者已经顺利地找到了词根、现在词干、词干元音,并且判断出了变位法。但是我们在导论部分说过,长音符号是19世纪才发明出来的,并且在词典和教材之外,正式出版物中并没有长音符号,于是读者有可能看到以下词表:

  • ligo, ligare, ligavi, ligatus (bind)
  • pateo, patere, patui, — (be open)
  • cado, cadere, cecidi, casus (fall)
  • sentio, sentire, sensi, sensus (feel)

现在读者看看,还能准确判断变位法吗?

事实是,第一、第四变位法没有问题,只要看到第2原形 -re 词尾前面的 a 和 i,就可以确认它们分别属于第一和第四变位法,但是在第二和第三变位法那里会出问题。

因为第二变位法和第三变位法的区别,仅仅是词干元音分别是 ē 和 e,也就是说,二者只有长短音的区别。如果长音符号不标注了,那么元音 e 就是一个长短不明的元音,我们会无法区分第二变位法和第三变位法,例如:

  • pateo, patere, patui, — (be open)
  • cado, cadere, cecidi, casus (fall)

只看第2原形,那么 patere 和 cadere 在词尾 -re 前面都是元音 e,但实际上前者是第2变位法,后者是第3变位法。这时候,我们就要依靠第1原形了。

从原理上说,第1原形就是先把第2原形去掉 -re 词尾,然后加上 -ō 词尾。这里 -re 词尾表示动词的 to do 形式,例如 patere 表示 to be open,cadere 表示 to fall;-ō 词尾表示动词的第一人称单数,所以 pateo 就是 I am open (I am well known),而 cadō 表示 I fall。

但是在去掉 -re 词尾、添加 -ō 词尾的时候,如果词干元音是短元音 e,也就是第三变位法的词干元音,那么词尾 -ō 会把词干元音吞并,就好像它没有出现过一样,所以:

  • cadere 变成第1原形的时候,是 cado 而不是 cadeo;

而如果词干元音是长元音,那么通常仅仅是把这个长元音变短了,所以:

  • patere 变成第1原形时,是 pateo;

唯一的例外是词干元音是 ā 时,词尾 -ō 会同样吞没词干元音 ā,就像 ā 是短元音一样,例如:

  • vocare 变成第1原形是,是 voco 而不是 vocao。

换一个理解角度,我们会看到词干元音在词尾 -ō “撞”上来时的作用:短的词干元音完全被词尾吞没,长的词干元音则变短,结果都是词尾不会直接撞坏词根,二者都保持完整,受伤的只有词干元音,我们会记住它的牺牲。

于是,请观察不标注长音符号的以下几个动词:

  • ligo, ligare, ligavi, ligatus (bind)
  • pateo, patere, patui, — (be open)
  • cado, cadere, cecidi, casus (fall)
  • sentio, sentire, sensi, sensus (feel)

这时第二变位法和第三变位法就很容易区分了,因为第二变位法的词干元音是长元音 ē,所以它仍然会出现在第1原形的词尾 -ō 之前,形成 -eō 这样的组合,而第三变位法的词干元音是短元音 e,它在第1原形的词尾 -ō 之前会被吞并、消失,只剩下词根和词尾 -ō。

而且,很容易发现,只看第1原形,也足够认出第二变位法,因为 -eō 作为第1原形的结尾,不会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它只要出现,就表明词干元音是 ē,因此就是第二变位法。这就是第1原形的作用之一。

第1原形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判断第三变位法的一个特殊类型。现在我们观察以下三个例子:

  • habeo, habere, habui, habitus (have)
  • ago, agere, egi, actus (lead)
  • capio, capere, cepi, captus (capture)

为了凸显第1原形的作用,我在这组例子中没有标注长音符号。读者会观察到:

  • 第1个例子是明显的第二变位法,因为词干元音是长短不明的 e,表示第二或者第三变位法,第1原形是 -eo 结尾的,所以确定是第二变位法;

  • 第2个例子是明显的第三变位法,因为词干元音是长短不明的 e,表示第二或者第三变位法,第1原形不是 -eo 结尾的,所以确定是第三变位法。

  • 第3个例子可能产生困扰:词干元音是长短不明的 e,表示第二或者第三变位法,第1原形不是 -eo 结尾,因此不是第二变位法,但也不是常规的词根加上词尾 -ō 形式,它还算第三变位法吗?

这就是第三变位法的特殊类型,被称作第三变位法 -iō 类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第三变位法 i-stem 类型”,与之相对,普通的第三变位法就是 “第三变位法辅音词干类型”,这个 i-stem 类型,是在第三变位法的基础上,还要求第1原形以 -iō 结尾。以后我们会看到,这种特殊类型在词形变化中会有特殊之处,现在只要能从原形中准确辨认即可。

这里的易错点在于,别把它和第四变位法混淆了,请观察以下例子:

  • capio, capere, cepi, captus (capture)
  • audio, audire, audivi, auditus (hear)

这两个例子只看第1原形,似乎是同一类型的,但只要看第2原形,就会发现区别:

  • 前一个例子的词干元音是长短不明的 e,表示第二或者第三变位法,第1原形以 -io 结尾,因此属于第三变位法 -iō 类型;
  • 后一个例子的词干元音是长短不明的 i,但词干元音只有长元音 ī,并没有短元音 i,所以这个词干元音必然是 ī,它是第四变位法动词。

还有一个细节:即便标注了长音符号,第三变位法 -iō 类型也只能通过第1原形判断。请观察以下例子:

  • habeō, habēre, habuī, habitus (have)
  • scrībō, scrībere, scrīpsī, scrīptus (write)
  • faciō, facere, fēcī, factus (do)

因为标注了长音符号,所以我们不需要第1原形的辅助,只看这三个词的词干元音,就能判断出第1个例子是第二变位法,第2和第3个例子都是第三变位法,但如果没有第一原形,我们无法看出第2个例子是普通第三变位法动词,第3个例子则属于第三变位法 -iō类型。因此,第1原形即便在标注了长音符号的情况下,也不能省略。

当然,读者应该也注意到了,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第1、第2原形一起写出来,毕竟即便不标注长音符号,也能从某个形式推导出另一个形式,规则如下:

  • 第1原形如果是 -eō 结尾,那么第2原形肯定是 -ēre 结尾,例如即便没有长音符号,只要知道 habeo,就能直接写出 habere;
  • 第2原形如果是 -āre 结尾,那么第1原形肯定是词根加 -ō 结尾,例如即便没有长音符号,只要知道 pugnare,就能直接写出 pugno;
  • 第2原形如果是 -īre 结尾,那么第1原形肯定是 -iō 结尾,例如即便没有长音符号,只要知道 audire,就能直接写出 audio。

读者可以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推导出以上规则,不妨自己试试。

现在读者应该理解第1原形的作用了:

  • 如果没有标注长音符号,第1原形可以辅助区分第二变位法和第三变位法;
  • 在第三变位法动词中,第1原形可以判断这个动词是否属于 -iō 类型。

这两个用途中,第2个用途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即便标注长音符号,也不能省略第1原形。当然,如果是第一变位法和第四变位法动词,那么第1原形确实可以不写,与之相对,第二变位法动词的第2原形也可以不写。这些情况下仍然把它们写出,则是出于格式整齐的考虑,毕竟动词的4个原形是规范写法。

最后,当我们简单提及某个动词,如果偷懒不想写出全部原形,就会用第1原形指代这个动词,所以第1原形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可以认为是这个动词的“本体”,这一点在古希腊语中更明显。

练习:判断动词变位法

以下动词没有标注长音符号,请找出词根、词干元音,如果词干元音是长的,请标注长音符号,然后判断它们的变位法归属:

  • video, videre, vidi, visus (see)
  • laudo, laudare, laudavi, laudatus (praise)
  • lego, legere, legi, lectus (read)
  • voco, vocare, vocavi, vocatus (call)
  • moveo, movere, movi, motus (move)
  • cupio, cupere, cupivi, cupitus (desire)
  • dico, dicere, dixi, dictus (tell)
  • duco, ducere, duxi, ductus (lead)
  • sapio, sapere, sapivi, — (be wise)
  • venio, venire, veni, ventus (come)
  • fugio, fugere, fugi, fugitus (flee)

参考答案:

  • video: 词根 vid,词干元音 ē,第二变位法;
  • laudo: 词根 laud,词干元音 ā,第一变位法;
  • lego: 词根 leg,词干元音 e,第三变位法;
  • voco: 词根 voc,词干元音 ā,第一变位法;
  • moveo: 词根 mov,词干元音 ē,第二变位法;
  • cupio: 词根 cup,词干元音 e,第三变位法 -iō 类型;
  • dico: 词根 dic,词干元音 e,第三变位法;
  • duco: 词根 duc,词干元音 e,第三变位法;
  • sapio: 词根 sap,词干元音 e,第三变位法 -iō 类型;
  • venio: 词根 ven,词干元音 ī,第四变位法;
  • fugio: 词根 fug,词干元音 e,第三变位法 -iō 类型。

总结:词根、词干、变位法

在本节中,我们主要研究了拉丁语动词4个原形中的前两个。

对于动词第2原形,读者应该已经相当了解,可以从中分离出词根、词干元音,并且能找到现在词干,而对于第1原形的功能,也已经相当了解,因此综合第1和第2原形,即便没有标注长音符号,也能判断动词的变位法归属。这是开始学习拉丁语动词相关语法的基础,请读者一定熟练掌握其中涉及的概念。

以下表格的内容,读者应该已经了解其中原理了:

变位法 第1原形结尾 第2原形结尾
第一变位法 -āre
第二变位法 -eō -ēre
第三变位法 -eō -ere
第三变位法 -iō 类型 -iō -ere
第四变位法 -iō -īre

无论词表是否标注长短音,上面表格都可以帮助读者准确判断动词的变位法归属。

另外,在朗读时,因为在第2原形中词干元音总是位于倒数第2音节,因此只要读者按照规则大声朗读动词原形,就会发现如果词干元音是长元音(第一、第二、第四变位法),那么第2原形的重音总是位于词干元音上,而如果词干元音是短元音,那么第2原形的重音则位于词干元音前面的音节上。这一点对于记忆第二和第三变位法很有效。

对于第3和第4原形,读者应该也能分离出完成主动词干和完成被动词干。动词后两个原形的结构我们会在下一节中详细讨论。

做练习到这一步,读者应该已经发现两个规律:

  • 词根经常是“辅音 - 元音 - 辅音”这样的结构;
  • 第三变位法动词数量最多。

确实,在20世纪中期之前,学者们一度认为所有的印欧词根都是“辅音 - 元音 - 辅音”结构,但这个假设现在被认为是过度简化的,后续研究表明词根可以包含更丰富的内容,或者与标准结构有少许差异,但我们仍然基本认可最初的假设:印欧词根,包括拉丁语词根,通常是“辅音 - 元音 - 辅音”这样的标准结构。

另外,作为最古老的变位法,第三变位法动词的数量是最大的。在一百多年前,学者们就曾经统计过,第一变位法动词数量约为360个,第二变位法动词数量约为120个,第三变位法动词数量约为550个,其中 -iō 类型大约占200个,第四变位法动词数量最少,约为60个。

而且,不同变位法各自有一些特征:

  • 第一变位法动词的词根通常是名词,表示做一件和这个名词有关的事;
  • 第二变位法动词经常表示开始或者持续处于某个状态;
  • 第三变位法是最古老的变位法,包含大量基础动词;
  • 第四变位法动词一般表示感官或者动作。

这几个变位法的特点我们会在未来继续讨论,读者目前需要做的是记忆尽可能多的动词(例如前面用作例子的动词),这样将来讲解构词法时,可以做到触类旁通,提高理解效率。


古典猫学拉丁语,更高效,更高分!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