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拉丁语的使用范围
在开始学习一门语言之前,需要先了解这门语言的使用范围。
现代语言在时间和地域上都很集中,以法语为例,学生只需要关注法语在近几十年的使用方式,关注点主要是巴黎这样的中心城市。
但拉丁语使用时间超过两千年,使用地域遍及古代和现代世界,涉及生活和学术的方方面面。因此,拉丁语的学习体验和现代语言很不一样,了解拉丁语的使用范围就尤为重要。
下文中,我们将从时间和地域两个角度介绍拉丁语的使用范围,描绘拉丁语发展的大致过程,并给出相应的关键词。如果读者对拉丁语的发展历程有兴趣,可以查阅这些关键词深入了解。
如果对语言史没有特别兴趣,那么以下这些内容也应该作为常识了解。
拉丁语的使用年代
拉丁语之前
拉丁语属于印欧语系 (Indo-European languages)。印欧语系最早有文字记录的语言是赫梯语 (Hittite language),使用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7-12世纪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位于现代的土耳其)部分地区,年代相当于中国的殷商时期。
请注意这只是有文字记录的语言,至于原始印欧语 (Proto-Indo-European, PIE),现在一般认为是距今6500-4500年之前在东欧草原地区使用的某种语言,现今大部分欧洲语言(包括拉丁语和英语)都是它的后代。
赫梯语与拉丁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有很大差异,使用年代和地域与拉丁语也差别很大,可以认为赫梯语对拉丁语并没有直接影响,在学习拉丁语过程中并不需要了解赫梯语。
在欧洲,最早有文字记录且可读懂的语言,是古希腊语 (Ancient Greek),它同样属于印欧语系。线形文字B是现存最早的古希腊语书写系统,它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15世纪的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语文学的兴盛期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到罗马时代;它的影响力在亚历山大 (Alexander the Great) 和他的继业者自公元前4世纪后期开启的希腊化时代 (Hellenistic Era) 扩展到大部分古代世界;在古典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它是和拉丁语并行的两门通用语言,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拉丁语。
古希腊语对拉丁语有深刻的影响,我们会在拉丁语文献中见到许多来自古希腊语的词汇,有些时候甚至能看到古希腊语的语法,而拉丁文学也吸收了大量古希腊文学的成果,因此学习拉丁语时,不能对古希腊语一无所知,并且在完成拉丁语学习后,很多研究古代历史和古典文学的学生会选择开始学习古希腊语。
早期拉丁语
拉丁语的年代比古希腊语更晚一些。我们通常把中世纪以前的拉丁语分为3个阶段:早期拉丁语 (Old Latin)、古典拉丁语 (Classical Latin)、古代晚期拉丁语 (Late Latin)。
早期拉丁语指的是公元前1世纪之前的拉丁语,从罗马史角度来看,就是罗马共和国晚期之前的拉丁语。最早的拉丁语文本是碑铭刻辞 (Inscriptions),最早的刻辞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这已经是罗马建城的最初阶段。
早期刻辞通常很简短,但这应该是因为书写材料限制,毕竟在日用物件或者小型石碑上长篇大论既不方便,又无必要。我们推测这个时期的罗马人应当已经进行过长篇写作,只不过没有保存下来。
如果读者好奇拉丁语作为语言的起源,则请一定谨记:语言的基本形式是口语,人类在任何时代都有语言,即便没有发明文字;任何时代的语言都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都一定可以用它讲一个好故事;而且语言是连续变化的,又和其他语言互相影响,把这种变化在时间、地点上划定标记,是不合理的。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拉丁语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这不如说是一个定义的问题,无非是我们把什么时代罗马和周边地区的语言开始称作拉丁语而已。
当然,要学习或者研究古代语言,我们首先要能通过文字读到它。
现在能见到的成篇拉丁语文本始于公元前3世纪后期,一般公认拉丁语文学的起点是公元前240年,第一位创作长篇拉丁语作品并流传至今的作家是安德罗尼库斯 (Livius Andronicus),在这之后不久,留存至今的文学作品就多了起来,重要作者包括普劳图斯 (Plautus)、泰伦斯 (Terence)、老加图 (Porcius Cato) 等;他们都留下了基本完整的作品。
显然在这个时期,拉丁语已经基本成型了。对于后来熟悉拉丁语的人们,比如古典时代的罗马人,当然还包括即将学会拉丁语的各位读者,阅读接近古典时代的早期拉丁语作品并不会太困难,而且这个时期的拉丁语作品对后世拉丁语的使用已经有影响,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使用一些早期作者的选段作为练习。
不过值得提出的是,和阅读已经编订并在现代出版的文献不同,直接阅读早期碑铭并不容易,不仅是因为许多刻辞并不完整,也是因为当时的字母和后来有一些区别;另外碑铭往往包含文本中较少出现的特殊缩写。这些都需要专门的训练才能读懂。
阅读任何时代的手稿和碑铭,都会面临此类问题,它们是古文字学 (Paleography) 等学科讨论的主题。读者如果在观赏文物时遇到拉丁语铭文,大多数时候是能读懂的,但也不乏遇到疑难的情况。
古典拉丁语
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拉丁语进入古典拉丁语阶段。这是拉丁语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我们学习的中心。
之所以把公元前1世纪作为早期拉丁语和古典拉丁语的分水岭,是因为公元前1世纪涌现出大量重要的拉丁语作者,例如凯撒 (Caesar)、西塞罗 (Cicero)、维吉尔 (Vergil)、奥维德 (Ovid)、贺拉斯 (Horace)、卡图卢斯 (Catullus)、普罗佩提乌斯 (Propertius)。这个时期的重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极大地发展并影响了拉丁语使用,在词汇、句型、文学体裁等各个方面塑造了拉丁语的形态。
另外,从罗马史角度看,这个时期正是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的阶段,不仅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基调有了重大变化,拉丁语的影响力也大大扩张。
可想而知,我们即将阅读的大部分作品来自上述黄金时代。古罗马学童读书时的课文,选材范围也以这个时代产生的文章为主。
举例来说,西塞罗的文章,即便对于罗马人,也是必读的,你可以喜欢西塞罗的风格,进而模仿他,也可以不喜欢他的风格(这很常见),于是选择和他反着来,但是如果没有读过西塞罗,那甚至不能说认真学过拉丁语,对于古罗马人来说,则是没受过良好教育的表现。
从罗马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 (Augustus) 去世开始,古典拉丁语进入白银时代。白银时代的作品在词汇、风格、主题方面更成熟稳定,但比黄金时代缺少了一些原创性,对后世的影响也会小一些。
重要的白银时代作者,例如小普林尼 (Pliny the Younger)、塞涅卡 (Seneca)、塔西陀 (Tacitus)、昆体良 (Quintilian),都会出现在我们的阅读材料中,即便其中许多文章的主题和风格,在大多数现代读者那里,未必会讨喜,但我们也不应该回避。
从罗马史角度看,公元3世纪的罗马经历了重大变化,这个时期被称作“三世纪危机 (Crisis of the Third Century)”,此时古典地中海世界在多方面因素的冲击下难以为继,拉丁语文学的主题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3世纪到6世纪通常被称作“古代晚期 (Late Antiquity)”,这个时代的拉丁语也被称作“晚期拉丁语”,重要的作者有奥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波埃修 (Boethius)、哲罗姆 (Jerome) 等。
拉丁语学习者通常不会在晚期拉丁语文献上多花时间,关心这个时代大多是因为对这个时代的某些主题感兴趣;如果确实有兴趣,可以在完成古典拉丁语学习后,直接进入这个阶段的文本开始阅读,通常不会有语言方面的困难。
另外,和其他语言一样,拉丁语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书面语和口语的脱离,以及属于不同阶层的语言习惯。重要历史文献和文学名篇使用的拉丁语,和普通民众使用的拉丁语,以及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拉丁语,至少从黄金时代开始,就产生了明显区别。或者换一种说法:正是黄金时代重要作者的创作开启了这种区别。
在古典拉丁语时代,重要作者有些自身即属于上层阶级,例如凯撒、西塞罗,另一些则依附于上层阶级,因而享受接近或者等同于上层阶级的生活,在创作时也有机会精雕细琢,例如维吉尔、奥维德。
所以即便许多文章目标受众是平民阶层,而且平民阶层阅读他们的文章通常并无困难,但他们的语言习惯既不代表普通民众,也不代表拉丁语口语。真正在日常生活中的拉丁语,或者未受过良好教育的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以及不那么正式的书面拉丁语,无论产生于什么年代,都被统称为“通俗拉丁语 (Vulgar Latin)”。
虽然通俗拉丁语的使用者数量庞大,留给我们的语言材料也很丰富,但相比于使用者数量和场景,还是太少了,而且它们通常是零碎的、应景的,因而一般也不在大多数拉丁语教材的选材范围内,试问墙上的涂鸦有多少人愿意读,账本和税单又有多少人愿意读?
另外,我们对古代的了解也是有限的:要说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无所知,那确实还不至于,但要说能准确还原日常情景,却也实际上做不到。所以通俗拉丁语的文本我们应当了解并适当练习阅读,但学习的重点不在此处。
中世纪拉丁语
一般认为6世纪以后,欧洲西部就进入了中世纪 (Middle Ages)。
罗马不是一天之内建成的,而罗马建立的秩序也不是一天之内毁灭的。从古代晚期到中世纪早期的几百年时间里,虽然仍有零星优秀作品出现,但传统的古典教育和文学创作却也不可阻挡地缓慢消亡。
既然文化中心已经消失,通俗拉丁语在不同地区的使用也逐渐分化,成为现代各种语言的祖先。
读者或许在不同地方听过“中世纪拉丁语 (Medieval Latin)”这个概念。实际上它不是某种特定的拉丁语形态,而是中世纪不同地区使用的拉丁语的总称,它们的共同来源就是古代晚期的通俗拉丁语。
并没有一种专门的中世纪拉丁语值得特别学习,但看到某篇文章,有时只需要读上几行,熟悉拉丁语的学者通常就可以辨认出这段文本来自中世纪。确实从句型和词汇使用上,这一时期的拉丁语已经和古典拉丁语不太一样了。读者如果要做中世纪方面的研究,只需要在完成古典拉丁语学习后,经过短期训练,即可阅读中世纪文献,不会在语言上有太大困扰。
从10世纪开始,中世纪欧洲经历了全面的复兴。11世纪到13世纪被称作“中世纪盛期 (High Middle Ages)”。在这一阶段,城市重新变得繁荣,教育重新普及,文化阶层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标志性事件便是大学的建立。
拉丁语在这个时期是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通用语言,在几乎所有领域,拉丁语都占据了统治地位。
反直觉的是,拉丁语在中世纪欧洲的渗透率甚至超过了古典时代。这是因为古典时代的地中海世界有古希腊语这一强势语言存在,就连罗马人也深受影响。
举例来说,凯撒在渡过卢比孔河前的名言 “ἀνερρίφθω κύβος”,翻译为“骰子已经扔下去了”,其实是引用古希腊喜剧作家米南德 (Menander) 的作品,以及他遇刺时的临终遗言 “καὶ σύ, τέκνον”,翻译为“你小子也有这一天“,或者”竟然也有你小子”,用的都是古希腊语而非拉丁语。
事实上,在古典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东部,这个古典时代最富庶且具有文化创造力的地区,古希腊语才是通用语言,拉丁语一般只在和官吏、军团打交道时才会用到。
另外,罗马帝国并没有完成对欧洲北部的征服和同化:日耳曼地区、北欧以及中东欧在那时并不是拉丁语占统治地位;这些地方使用拉丁语作为通用语言,是在皈依基督教后才受到的影响。
中世纪盛期又产生了大量文学和学术作品,重要作者包括托马斯阿奎那 (Thomas Aquinas)、阿伯拉尔 (Abelardus)、爱洛伊斯 (Héloïse) 等。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中世纪作者从出身背景上看,已经接近现代学者,财富水平和社会地位仅相当于当时的中产阶层,而且他们通常有教会身份和背景,这与古典时代作者的身份和背景很不一样。
虽然中世纪盛期的文化创作活动相当活跃,但现代读者普遍对他们不熟悉,这一来是因为中世纪社会形态和现代社会有很大差别,许多中世纪作者关注的诸如信仰、封建制度之类话题,在现代读者那里缺乏共鸣,二来是因为中世纪盛期和现代之间存在明显的文化断层,即晚期中世纪 (Late Middle Ages)。
晚期中世纪的主题是黑死病,它让原本已经复苏的欧洲社会再一次陷入黑暗,只不过它的破坏力不如中世纪早期古典社会秩序崩溃时那样影响深远。欧洲社会从黑死病中恢复过来之后,就进入了广为人知的文艺复兴 (Renaissance) 时期。
文艺复兴之后
在文艺复兴阶段出现了文学史上直接影响今天的许多重要作者,但他们的创作语言已经开始转向欧洲各国的民族语言,例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英语;其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罗曼语言,正是中世纪通俗拉丁语在不同地区产生的变体。
虽然拉丁语已经逐渐在社会生活中被民族语言取代,但拉丁语当时仍然是欧洲学术圈的通用语言:几乎所有学者都受过良好的拉丁语教育、使用拉丁语发表文章,以便来自其他民族的学者能参与学术讨论。
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之前,许多重要的科学和哲学作品是用拉丁语发表的,例如牛顿 (Isaac Newton)、莱布尼茨 (Leibnitz) 和笛卡尔 (René Descartes);在这一时期确定的科学规范也深受拉丁语影响,例如生物学标准命名至今仍然使用拉丁语。
拉丁语的学术使用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时期,例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正式取消博士论文必须以拉丁语发表的要求,其他地区的改革也在同一时期发生,至此拉丁语从学术通用语言退回历史学、古典文学、语言学等专门领域,与之相关的古典教育课程仍然延续至今。
目前英美有10%左右的中学提供拉丁语和古希腊语课程,大学阶段美国有约40%的学校提供拉丁语课程,英国则达到50%以上。通常提供拉丁语课程的,都是有深厚传统的私立学校。
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拉丁语教育覆盖率经历了古典时期以来的最低谷,但从那之后直到现在(2025年),拉丁语学习者数量有明显回升的趋势。
拉丁语使用年代总结
在拉丁语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显然古典时代(特别是黄金时期)的文学成果最受关注,而中世纪则为现代社会准备了基础,对当代社会的深远影响超过了古典时代。古典和中世纪相关研究,也是拉丁语学习者最可能深入探索的领域。
因为古典拉丁语公认学习难度较大,但学习成果也最明显,完成古典拉丁语学习后,学生不仅可以阅读古典作品,也可以在短期训练后阅读中世纪拉丁语作品,而若从中世纪入手,再学古典拉丁语,难度就要大很多,因此通常面对初学者的教材会从古典拉丁语入手。
我们这套教材也不例外:在充分学习古典拉丁语语法、词汇的基础上,读者会接触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最重要的文化成果。期待大家在这过程中学会拉丁语,打开古代世界的大门。
拉丁语的使用地域
“拉丁语”在拉丁语中被称作 “Lingua Latina”,其中 lingua 本义是“舌头”,后来引申为“语言”,而 Latina 是形容词,表示“属于 Latium”,它是意大利中西部的一片平原地区,这个区域最重要的城市是罗马,可以说拉丁语就是罗马的语言。
罗马原本只是意大利的一个普通城邦;意大利地理位置恰好处于地中海中部,似乎天然是地中海世界的中心。
地中海 (Mediterranean Sea) 对于中国读者可能遥远并陌生。
请打开世界地图,并将地中海居中显示,你会注意到地中海东部沿岸恰好有早期文明三大中心之二:埃及和小亚细亚。埃及的核心区域是尼罗河三角洲,它就在地中海海岸;小亚细亚面向地中海也有港口。
另一文明中心两河流域虽然没有直接接触地中海,但距离地中海不远,而且连接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的陆地通道黎凡特 (Levant) 就在地中海东岸。
海运从古至今都是运输大宗货物的最佳方式。地中海海况总体平稳,在特定季节风平浪静,对于海运比较友好(不过罗马人和大海八字不合,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因此地中海东部的航线在古代是货物和人员交流的高速公路:从埃及出发途经黎凡特地区海岸,穿过爱琴海,到达黑海沿岸,这是古代最重要的航线,沿途所有文明均受惠于此。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地中海东部在古典时代以前,就已经相当富庶和发达。
相比起来,意大利在古典时代以前,虽然位居地中海中心,却实际上是远离文明中心的偏远地区,这一特点甚至延续到古典时代,直到罗马征服了地中海沿岸所有陆地,仍然没有改变东部富裕西部落后的状况。
罗马城据说建立于公元前753年的拉提姆 (Latium);以罗马早期匮乏的史料来说,如此确切的年份没有实际意义,请读者权当神话故事记住它。
意大利半岛对于地中海沿岸居民来说并不陌生,所谓落后偏远,只是相对于文明中心而言。罗马附近地区最迟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和大部分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一样,开始有人类定居,并不比埃及或者两河流域晚多少,但建立于公元前8世纪的罗马城,比起埃及、小亚细亚,或者两河流域那些著名古城,确实是相当年轻了。
在经受了最初的波折后,罗马共和国的扩张让拉丁语走出了拉提姆地区。
随着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并在三次布匿战争中连续战胜当时的地中海霸主迦太基,同时征服希腊,结束了希腊化时代,直到公元前2世纪中期,拉丁语的使用范围已经扩张到整个地中海世界,并在帝国时期维持着它作为地中海通用语言的地位。
但罗马毕竟是年轻的,在它崛起的时候,早期文明都已经衰落,古代世界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希腊化时代,古希腊语是地中海地区的强势语言。这种强势地位不仅体现在贸易和国际交流方面,更体现古希腊语作为知识的承载者,在学术、教育、文化创作上很难被取代。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相信读者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学习一门知识时所使用的语言,很难在讲授或者讨论这门知识时替换。
举例来说,假设某人用汉语学习了数学,若是让他用英语讨论数学问题,往往会觉得非常困窘,一些概念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更不用说复杂的推导过程了,反之亦然。这还是在英语和汉语使用者都不乏数学人才、二者原则上都不缺乏基础概念的情况下;可以想象用例如嘉绒语讲授高等数学课程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因此,在整个古典时代的东部地中海地区,拉丁语虽然一直在发展,却从未在传统文明中心地区取代古希腊语的地位:大部分重要的学术文献用古希腊语写作;受过良好教育的罗马人必须认真学习古希腊语,而希腊人则未必有兴趣学习拉丁语。
反而是在地中海西部地区,特别是在西班牙和高卢(法国),在这些罗马人新征服的土地,当地居民固然不能说没有科学文化传统,但至少相对于罗马人来说,是比较原始和不发达的,因此拉丁语成为当地的强势语言,以至于最终基本取代了当地原本的语言。
在三世纪危机之后,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 (Eastern Roman Empire) 和西罗马帝国 (Western Roman Empire)。
这次分裂体现了罗马整合地中海文明圈的失败。西部地区的通用语言是拉丁语,东部地区拉丁语的官方地位则经常给当地居民添麻烦,例如法庭上辩诉双方都只会古希腊语,却常常需要雇佣拉丁语翻译。
公元7世纪,东罗马帝国正式废弃了拉丁语的官方地位,古希腊语成为唯一的通用语言,此后直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古希腊语一直维持着东部地区官方语言的地位。
而在中世纪,欧洲西部地区的通用语言一直是中世纪拉丁语;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代,那时对古典拉丁语的研究和模仿一度成为潮流;不过拉丁语的通用语言地位在17世纪后,还是逐渐让给了新时代的民族语言,例如西班牙语、法语和英语。
但这意味着拉丁语消亡了吗?
并不是。在拉丁语之后,西班牙语和法语相继成为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语言,它们都是拉丁语的直接变体,被称为“现代拉丁语”:它们还是拉丁语,只不过换了一个“马甲”;当今世界通用语言是英语,它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都受到古典拉丁语、中世纪拉丁语、现代拉丁语的深刻影响。
另外,汉语拼音方案也是参考拉丁字母发音设计的,中国的大部分学生在小学一年级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学习它了。
可以说在正式开始学习拉丁语之前,大部分学习者在母语或者第一外语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拉丁语。因此读者们,你们并不是在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而是把之前学习过的点点滴滴汇聚在一起:它将成为一条河流,浇灌语言使用的每一片田地。
纵观拉丁语的地域发展,我们固然可以看到罗马扩张的影响,但也需要注意:承载更多知识和文化的强势语言可以长久地成为通用语言,学习一门甚至两门通用外语,即便对于古代人也是很常见的,例如希腊化时代结束后的古希腊语,以及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拉丁语,它们都是古代人必学的外语。
如果没有出现重大的文化断层,这样的优势地位会一直延续下去:拉丁语在今天的地位就是一个例证;而古希腊语也仍然顽强地生存在科技、医学术语中,日常词汇中也不乏它们的身影,例如 problem、idea、drama。
因此,当我们学习拉丁语时,我们并不是在模仿古罗马人说话:如果拉丁语是局限于一时一地的民族语言,那它远在万里之外、千年之前,我们原本没有必要学习它;但拉丁语是一门延续至今的语言,它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语”。我们正在做的,是努力触及古代文明很大一部分智力成果,并借此理解我们的现代生活。
它在我们学习之前,只是道听途说的宝藏,但我们只需付出很小代价,或许是几个月的闲暇时间,便可亲身发掘,而获得的能力也将历久弥新,伴随终身。
来古典猫学拉丁语,更高效,更高分!